5929

主题

5931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546

中国科协发布30个学科发展报告

[复制链接]
查看: 3119|回复: 0
发表于 2014-5-1 00: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发挥中国科协及所属全国学会作为科学共同体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促进原始创新,中国科协从2006年起建立了学科发展研究及发布制度。
    4月2日,2014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静海发布了2012—2013年度我国化学学科等30个学科近年的发展状况、未来趋势,中国科协荣誉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发布了中国科协所属科技期刊2012-2013年的发展状况,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发布了2013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状况。
    2012-2013年,中国科协组织所属30个全国学会,分别对各自学科的发展状况开展分析研究,编辑出版了30卷学科发展研究报告和1卷综合研究报告。总结近年来30个学科取得的重大突破和最新进展,探讨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把握相关学科的未来发展。

    一、学科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现代学科是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前沿技术等在内的知识体系,并在社会需求和学科自身发展推动下不断演进。在前沿研究方向、新兴学科领域,学科间交叉融合的趋势日益彰显,协同攻关的创新团队成为科研组织的主导形式,学科平台建设体现了大科学时代的特征,推进着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
    1. 基础研究增强了国家科技实力
    我国基础研究发展势头良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部分学科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等实验基地;一些领域涌现出一批世界水平的创新团队和国际知名的科学家。
    2.应用研究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推手。瞄准国家重要战略目标,攻克对影响社会进步、国家安全、经济发展、人类健康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和关键性科技难题,是学科获得发展机遇的关键环节。
在应用研究中,科学与技术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变得更加迅速。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一些领域中间阶段的研究成果就申请了专利,有些甚至直接转化为产品走进了人们生活。
    3.前沿研究强化了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产业结构与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也是我国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国学科发展更加注重科学探索性,学科前沿技术研究获得稳步推进。
    4.新兴方向引领学科深度交叉融合
    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愈来愈趋向综合化、复杂化,多学科的联合攻关、跨学科的融合创新成为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促进科技快速发展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5.创新团队成为科研重要力量
    创新人才在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建设创新人才团队是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
    我国学科发展中,更加重视培育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形成了具有国际科学视野和学术影响的科技研发队伍,支撑了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创新团队成为科学研究组织的主要形式,为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6.学科平台建设改善了学科发展基础条件
    加强学科平台建设、优化科技支撑条件、推进科技资源共享是学科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流的科学研究基地是学科发展的物质基础,可以为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实验、研究环境和条件。
    近年来,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科学工程项目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形成了面向基础研究,涵盖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综合研究基地,为增加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促进新兴学科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学科发展趋势更加明确
    分析30个学科的发展特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学科发展方向日渐明晰。
    1.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化学科基础
    根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的国际趋势和国内基础,以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工程技术等学科领域为重点,优先安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从预研、新建、推进和提升四个层面逐步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
    2.把握学科发展方向,支撑战略新兴产业
    在进行学科前瞻性战略思考和布局时,更加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素的培育。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结合国家科技计划、知识创新工程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在生物、信息、空天、海洋、地球深部等基础性和前沿性技术领域超前部署,加强交叉领域的技术和产品研发,提高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撑能力。
    3.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努力突破社会发展瓶颈
    围绕国家战略需求,重点部署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源可持续发展、信息科学技术、地球和环境系统、人类健康与疾病、材料科学、制造与工程、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科学、重大问题、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4.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强化自主创新后劲
    加大信息技术、生物和医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先进能源技术、资源环境技术、海洋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现代交通技术、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等代表世界高技术发展方向、对国家未来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前沿技术的前瞻部署和研发力度,积极抢占前沿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对有利于重点产业技术更新换代、实现跨越发展的前沿技术,要集中力量予以攻克,力争形成一批重大产品和技术系统。
    三、学科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学科发展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问题。主要体现如下:
    1.学科发展不协调。
    一些需要长期积累、难以短期出成果的学科缺少稳定支持;一些对我国长远发展有战略意义、而当前没有明确应用目标的学科缺少前瞻部署;一些在学科体系知识传承中不可或缺的“冷门”学科受到严重冲击。
    2.多重因素制约学科交叉融合。
    很多因素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学科交叉融合。一是学科设置的局限。在目前科研和教育管理体制下,交叉学科经常被边缘化,得不到相应的政策制度保障。二是交叉平台的缺失。通常按照既成学科设置设立科研机构并划分高等教育机构的专业。交叉学科作为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渗透融合的产物,往往缺乏有效的学科建设平台支撑。三是科研评价的困扰。科研评估体系普遍以量化评价为主,由于知识背景和研究领域的局限,对新兴交叉学科的科学价值缺乏共识,难以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四是人才培养的障碍。目前高等教育机构大多仍沿袭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在这种人才培养理念的惯性支配下,不利于新兴交叉学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学科文化和制度环境建设亟待改善。
    突出表现在学术监督审查力度和学科道德建设方面。论文抄袭、成果剽窃、篡改伪造数据、不当署名以及腐败作风等学术不端行为,败坏了学术道德,污染了学术空气。已有法规中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内容缺乏可操作性,在不端行为的认定和处理方面还存在认识标准模糊等问题,无法有效规制学术不端者的行为。

    总结学科发展状况,分析学科发展的趋势,探讨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要统筹规划,努力推动学科体系的协调发展
    为保障学科协调发展,学科体系内部各分支学科需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以保持学科整体和谐发展、科学发展,避免个别“短板”制约学科体系的整体发展。应持续支持在国际上有优势地位的学科,加大对弱势学科的扶持,加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支持综合交叉学科的发展,积极扶持新兴学科,推动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要开拓创新,发展支撑新兴产业的学科体系
    学科发展要特别重视促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素。围绕国家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的部署,优先支持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学科,重点推进在未来20年左右可能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学科,前瞻部署与我国实现现代化相关的基础和先导学科;切实加强对相关基础性研究的支持力度,迎接可能发生的基本理论突破和产业技术革命。
    三要以人为本,培养造就勇于创新的学科队伍
    以培养、引进和用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营造人才成长良好环境,能够为学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要调整和优化人才布局,形成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人才队伍结构;要以高端人才为引领,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组织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造就一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改革完善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着力完善适应国家科技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要完善制度,继续加强学科发展软环境建设
    良好的制度建设和学科文化有利于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要突显学科文化培育的主导性,在继承和总结优良传统的同时,融入时代精神。要注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塑造,使平等、民主、自由和创新等理性精神渗透和融入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及社会服务中。
    五要深化改革,切实提升科技开放与合作水平
    要加强国际、国内科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鼓励研发机构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建立稳定合作伙伴关系,支持国内外高水平研究人员开展合作研究;进一步完善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组织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大幅提高科研活动国际化程度。以全球视野搭建合作创新平台,营造开放创新环境,为我国的科技创新注入强大动力。

    30卷报告中,《2012-2013机械工程学科发展报告(特种加工与微纳制造)》是由我会组织相关专家编写而成。为完成此报告,我会组织成立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本会理事朱荻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专家撰写组,下设9个专题小组,在充分收集资料、深入调查研究和严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多次研讨会讨论和广泛征求本领域内专家学者的意见,经反复修改,完成了报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16-2018 版权所有: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豫ICP备13020619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302002451号

社会团体登记证书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